國家經貿委公布《節約和替代燃料油“十五”規划》
(2001-10-23)



 
 
 
 

       
    
       以下是由國家經貿委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司提供的《國家節約和替代燃料油“十五”規划》: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解決我國“資源戰略”中的突出問題,保障國家經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特制定“十五”時期我國節約和替代燃料油規划。
  一、“十五”節約和替代燃料油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節約和替代燃料油是解決我國石油資源短缺,緩解石油供需矛盾,保障國家 經濟安全的重大戰略措施。“九五”期間,我國石油開發和生產嚴重滯后于消費 增長,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進口量大幅度上升。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和汽車保 有量的增加,我國未來石油需求將呈強勁增長態勢,供需缺口較大。如不采取積 極有效的措施,我國對國際石油市場的依存度將越來越高。目前,我國每年消費 燃料油4000萬噸左右,相當于原油產量的1/4。因此,節約和替代燃料 油,是緩解石油供需矛盾的重大戰略措施之一。
  節約和替代燃料油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競爭力,應對加入世界貿 易組織(WTO)最現實的選擇。去年以來,受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大幅度攀升的 影響,用油企業經濟效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面對加入WTO后嚴峻的市場競 爭,以油為原料的化肥企業若不進行原料路線的改變,將陷入嚴重虧損或被迫關 閉。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大節約和替代燃料油的力度,以降低生產成 本,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節約和替代燃料油將加快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促進能源結構優化。煤炭是 我國的基礎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居主導地位,節約和替代燃料油,將加快潔 淨煤技朮的開發和推廣,提高優質煤比重,有利于煤炭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 級,促進煤炭企業扭虧脫困﹔節約和替代燃料油還可以擴大天然氣的消費市場, 推動“西氣東輸”等西部大開發重大工程的順利實施,從而加快我國能源結構的 調整和優化。
  二、節約和替代燃料油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 技朮進步為支撐,立足我國丰富的煤炭資源和天然氣資源,在發揮市場配置資源 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強宏觀調控,大力推廣潔淨煤技朮和先進的節油技朮,擴 大天然氣利用,大幅度降低燃料油消耗,以緩解石油進口壓力,保障國家經濟安 全,增強企業競爭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主要目標。
  到2005年全國節約和替代燃料油1600萬噸(包括用于發電的原油和 柴油以及用作化工原料的輕油。其中,節約燃料油338萬噸(包括結構調整的 節油量),占21.1%﹔替代燃料油1262萬噸,占78.9%。
  電力行業節約和替代燃料油755萬噸﹔石油、石化行業節約和替代燃料油 461萬噸(含原料輕油157萬噸)﹔鋼鐵行業節約和替代燃料油134萬 噸﹔化工行業節約和替代燃料油120萬噸﹔建材行業節約和替代燃料油80萬 噸﹔交通運輸行業節約燃料油50萬噸。
  據測算,節約和替代1600萬噸燃料油,可相應增加煤炭消費量1500 萬噸,擴大天然氣消費40億立方米﹔每年可節約外匯30億美元(以每桶原油 25美元計)。
  三、節約和替代燃料油的技朮途徑
    (一)替代技朮。
  1、應用潔淨煤技朮替代燃料油
  采用水煤漿技朮替代燃料油 水煤漿作為新型煤基流體燃料,具有燃燒穩 定、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優點。我國經過近20年的科技攻關和工業化示范,水煤 漿制漿、儲運和燃燒技朮基本成熟。目前已建成水煤漿廠9座,年制漿能力17 0萬噸。山東白楊河電廠2台230噸/時水煤漿鍋爐、北京燕山石化公司22 0噸/時脫硫型水煤漿鍋爐代油燃燒,投產后均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 益。2∼2.5噸水煤漿替代1噸重油,可降低燃料成本500-800元﹔煉 化企業還可得到500元的重油深加工效益。現階段,10萬千瓦以下燃油熱電 機組比較適宜采用水煤漿技朮進行替代改造。
  采用煤炭氣化技朮替代燃料油。目前我國在煤炭氣化方面已有一定的技朮基 礎。近年來引進國外先進的大型氣化技朮和裝置,煤炭轉化率高,環保達標。其 中德士古水煤漿加壓氣化技朮已在陝西渭河化肥廠、山東魯南化肥廠和上海焦化 廠應用,運行平穩。通過消化吸收,該項技朮國產化率達到80%。中石化集團 擬引進國外先進的粉煤氣化技朮,對以輕油為原料的大化肥企業進行改造。這兩 種技朮的煤炭轉化率較高,均可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化肥企業的市場競爭 力。大中型油頭化肥企業,可采用先進的煤炭氣化技朮進行替代改造。此外,近 年來經過努力,我國煤氣化技朮開發、應用也取得一定進展,如富氧連續氣化技 朮已在黑龍江化工總廠、淮南化工總廠成功運行。
  采用其它潔淨煤技朮替代燃料油。大中型燃油發電機組改燃煤,一是采用先 進成熟的粉煤燃燒加煙氣脫硫技朮進行代油改造﹔二是采用洗選煤或動力配煤, 在環保達標的前提下,進行煤代油改造。目前,國內410噸/時循環流化床鍋 爐技朮基本成熟,正在進行國產化示范,10萬千瓦級燃油發電鍋爐可采用循環 流化床進行煤(或石油焦)代油改造。
  2、以天然氣替代燃料油
  采用天然氣發電、代油燃燒以及作原料生產化肥,不僅在技朮上是成熟的, 而且有較好的經濟和環境效益。我國天然氣發展潛力很大,現已形成塔里木、四 川、長慶等天然氣田,預計到2005年天然氣年供氣量可達550億立方米, 這為擴大天然氣使用,用天然氣替代燃料油和化肥企業的原料油提供了資源保 証。中石油、中石化集團和部分玻璃、陶瓷生產企業已提出以天然氣替代燃料油 的改造計划。
  (二)節約燃料油技朮。
  1、回收利用可燃氣體技朮
  鋼鐵行業副產煤氣(焦爐煤氣、高爐煤氣、轉爐煤氣)回收利用潛力很大。 “十五”期間通過加快推廣鍋爐、軋鋼加熱爐和燃氣輪機純燒高爐煤氣及混合煤 氣技朮,可以降低高爐煤氣放散率3個百分點,轉爐鋼噸鋼回收煤氣可達70立 方米。回收副產煤氣用于鍋爐和軋鋼加熱爐是鋼鐵行業可行的節約燃料油措施。 煉化企業熄滅火炬回收可燃氣的技朮和裝備已成熟,特別是自動控制系統已達到 國際先進水平,回收的可燃氣體可節約加熱爐用燃料油。
  2、等離子無油點火、低油粉煤點火技朮
  常規火電燃煤機組點火用油,年消費量在100萬噸以上。近几年,國內研 究開發了等離子無油點火技朮,已在山東煙台電廠5萬千瓦機組試驗成功,目前 正在10萬千瓦、20萬千瓦和30萬千瓦機組上組織示范。示范成功后,可實 現燃煤機組無油點火。低油粉煤點火也是成熟技朮,可在電廠大面積推廣。
  3、蓄熱式加熱爐、先進粉煤燃燒器等節油設備和燃油摻水乳化等技朮
  在鋼鐵、建材等行業采用高效蓄熱式余熱回收加熱技朮,充分利用高溫煙氣 余熱,可使加熱爐的熱耗降低50%左右。該技朮已有很好業績且日臻成熟,目 前正在鋼鐵企業大規模推廣應用。
  改造燃燒器的結構,可使鍋爐的低負荷穩燃性能得到改善。電力系統可采用 先進的粉煤燃燒器,優化鍋爐燃燒,力爭使20萬千瓦及以上火電機組在不加油 助燃的情況下最低穩燃負荷從目前的60%降到40%。
  燃油摻水乳化技朮已在大慶、吉林、大港、遼河等油田使用,技朮穩定性好,也是一項可行的節油措施。
  4、能量系統優化技朮
  采用能量系統優化技朮對現有工業企業進行技朮改造,實現能量按品質梯級 利用,可最大限度提高企業用能水平。近年來在石化企業進行的試點取得較好效 果。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研究制定促進節約和替代燃料油的法規和政策。
  研究制定《節約石油管理條例》。通過完善法規,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 濟體制要求、促進全社會合理利用石油的機制,努力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研究制定鼓勵發展的節約和替代燃料油技朮、工藝、設備和產品目錄﹔研究 制定淘汰落后高耗油技朮、工藝、設備、產品目錄,加大監督檢查力度﹔研究制 定節約和替代燃料油技朮政策﹔研究制定電站鍋爐實施代油改造后享受同等條件 下優先上網的政策﹔研究制定水煤漿等替代產品質量標准等。
  (二)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
  電力系統要加快淘汰退役燃油機組﹔加快老機組替代改造的步伐﹔在燃油小 機組集中的地區,建設大型火電機組替代燃油小機組﹔利用“西電東送”的良好 機遇,實現跨區水電調峰,替代廣東等沿海地區的峰荷燃油機組及部分燃油小機 組。
  (三)加快技朮開發、示范和推廣。
  一是組織關鍵技朮開發。主要包括等離子點火技朮﹔水煤漿噴嘴耐磨技朮、 高性能添加劑技朮,精細水煤漿及脫硫型水煤漿制備和燃燒技朮﹔大型煤氣化和 大型循環流化床技朮。
  二是組織重大技朮改造示范。包括大型煤氣化技朮引進及消化吸收示范﹔4 10噸/時及以上容量的大型循環流化床技朮和設備國產化示范﹔燃煤電廠擴大 利用洗選煤示范﹔水煤漿整體配套技朮完善化及大型化示范﹔燃煤電廠煙氣脫硫 技朮與設備國產化示范等。
  三是加快先進適用技朮推廣。包括鋼鐵、石化行業可燃氣體回收利用技朮、 能量系統優化技朮、天然氣代油燃燒技朮、濃淡燃燒技朮和低油粉煤點火技朮 等。
  (四)加大資金投入。
  經初步測算,實現1600萬噸節約和替代燃料油的目標,需投入資金几百 億元。資金的主要來源:一是上市公司,可通過發行股票等社會融資方式籌措資 金﹔二是非上市企業,主要通過銀行貸款和企業自籌方式籌措資金。
  為加大對節約和替代燃料油技朮的開發、示范和推廣,鼓勵、支持和引導企 業實施節約和替代燃料油,國家將對節油技朮的開發予以重點支持,在“雙高一 優”技改專項中設節油技改專題,對節約和替代燃料油潛力較大,但融資較為困 難的企業,給予貸款貼息支持,用于引導企業進行技朮改造。
  (五)加強組織協調。
  實現節約和替代燃料油1600萬噸的目標將受到諸如國際市場油價波動、 國內天然氣價格、項目資金能否落實和“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及其配 套措施實施等影響,特別是加入WTO后的市場需求變化等情況,必須協調有關 部門共同推進。